思路


   立场不同,是非标准也相异

对与错要通过实践来检验

的要坚持,错误的要改正

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可以少犯错误

权威也会犯错误

多数人认同并不一定代表正确

维护真理需要牺牲精神

对与错需要时间的检验

对与错是相对的

判断对与错需要认知能力和探索精神

   名言


    正确的结果,是从大量错误中得出来的,没有大量错误做台阶,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峰。——钱学森

一个没有犯任何错误的人,除了他的理解正确以外,不能要求得到任何其他的赞美;而一个改正了自己错误的人,则既表示他的理解,又表示他的胸襟光明磊落。——休谟

假如我们想证明“什么是对的”,而不是“谁是对的”,那么生活的纷争就会少许多,生活也会变简单许多。——斯宾塞

尽可能少犯错误,这是人的准则;不犯错误,那是天使的梦想。尘世上的一切都是免不了错误的。——雨果

我爱我师,我更爱真理。——亚里士多德

我们比较容易承认行为上的错误、过失和缺点,而对于思想上的错误、过失和缺点则不然。——歌德

看出错误比发现真理要容易得多;因为谬误是在明处,也是可以克服的;而真理则藏在深处,并且不是任何人都能发现它。 ——歌 德

每个人都有错,但只有愚者才会执迷不悟。——西塞罗

人的最高尚行为除了传播真理外,就是公开放弃错误。——李斯特

人往往取吉祥的错误而抛弃恼人的真理。——泰 勒

包含着某些真理因素的谬误是最危险的。——亚当·斯密

从错误中比从混乱中易于发现真理。——培 根

如果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的话,真理也要被关在门外了。——泰戈尔

一时的失误不会毁掉一个性格坚强的人。——车尔尼雪夫斯基

差之毫厘,谬以千里。——《礼记》

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。——《左传》

过而不改,是谓过矣。——《论语》

我们有时从错误中学到的东西,可能比从美德中学到的还要多。——朗费罗

所有的科学都是错误先真理而生,错误在先比错误在后好。——沃尔波斯

做该做的事,而不要一味只想把事情做对。——佚名

听过不如看过,看过不如做过,做过不如错过。——俗语

一次小小的失误也许会防止重重的跌落。——佚名

 

  
 经典素材

反长的翅膀
(有时错误会带来意外的收获)

失误会带来不良的后果,让人痛惜,但也可能会有意外的收获,让人惊喜。

俄罗斯第五代歼击机S-37金雕,是俄罗斯第一种隐形战斗机,其最大特点是使用前掠翼这种“反装的翅膀”。由于采用前掠翼,加上先进的矢量技术,其空战机动性能无可匹敌。然而这独具匠心的设计,却要归功于酒精的作用。

当年设计金雕时,俄罗斯航空技术专家苦无良方,便拿来伏特加酒痛饮,以酒消愁。第二天交稿时,才发现飞机的机翼画反了。于是他们将错就错,顺着这个思路研究下去,开发出突破极限技术的S-37。因此,在金雕亮相的展区中央,有关部门竖起了一个大酒瓶,上面写着:伏特加是俄罗斯创意的源泉。

类似的事件还有,美国天文学家阿姆布尔基,在使用计算机控制天文望远镜探测星空时,由于粗心大意,将坐标调错,望远镜焦点没有对准他的预定目标。但是,这一疏忽却让他发现了一颗新的小行星。

如果只看到失误的负面效应,失误将永远是失误。有人因此而怨恨失误,因为失误让他蒙受损失;如果想到失误自有失误的价值,敢于在失误上做文章,也许就能发现机会。有人会因此而感谢失误,因为失误给他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,让他从中受益。失误是可以利用的,如果用得好,用得妙,它就是反长的翅膀,同样可以飞,或许会飞得更好。

两个铁球同时着地
(对与错要用实践来检验)

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,那时候,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,把这位2000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。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:“两个铁球,一个10磅重,一个1磅重,同时从高处落下来,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,速度是1磅重的10倍。”这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:依照这句话,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,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,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;但是,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,就有11磅重,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。这怎么解释呢?

伽利略为此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,发现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,总是同时着地,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,亚里士多德显然说错了。

25岁的伽利略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,到了那一天,很多人来到斜塔周围,都要看看在这个问题上谁是胜利者。只见伽利略右手拿着10磅重的铁球,左手拿1磅重的铁球,两个铁球同时脱手,从空中落下来。一会儿,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,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,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。这时大家才明白,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,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。

用黑豆纠错的徐溥
(严于律己,有错必纠)

明朝人徐溥在求学时,为了检点自己的言行,别出心裁地想了一个方法。他在桌上准备了两个瓶子,每当自己做了一件好事,说了一句好话,想了一个好念头,就在一个瓶子里放一颗黄豆;反之,就在另一瓶子里放一颗黑豆。开始时,黑豆颇多,黄豆寥寥,他就深刻反思;过了一段时间,黄豆黑豆各半,他再接再厉、律己更严;到最后,黄豆很多,黑豆寥寥。徐溥就是这样,严于律己,有错必纠,最终成为明朝的一代名臣。

指鹿为马
(权力能颠倒是非)

公元前209年,秦始皇病死,他的小儿子胡亥在太监赵高的帮助下夺取了皇位,这就是秦二世。秦二世是个残暴昏庸的国君,他任用心狠手辣的赵高为丞相,杀害了许多有才能的大臣。然而,赵高取得了秦二世的信任后,就想自己当皇帝。他担心大臣们不服从他,就想在大臣中间测试一下。

这一天,赵高来到皇宫,恰好大臣们都在商议国家大事。他趾高气扬地对秦二世说:“皇上,再过几天就是您的寿辰了。我特意叫人挑了一匹上好的千里马送给您做礼物。”说完,他叫人拉了一匹马来。

只见那匹马头上长着鹿角,身上有梅花鹿一样的斑点,大臣们看了,都小声地议论:“这分明是一只梅花鹿,怎么说是马呢?”秦二世愣了一下,笑着说:“丞相弄错了吧,这是只梅花鹿,不是千里马。丞相怎么指着鹿说是马呢?”赵高说:“皇上,是您错了,这是马,而不是鹿!”接着他又转身问大臣们:“你们看这是鹿还是马呀?”

有的大臣不敢得罪赵高,也不敢欺瞒皇帝,一言不发。有的知道赵高势力强大,想巴结他,就说:“确实是匹马!”还有的正直无私的大臣就坚定地说:“是鹿!”

赵高把那些说实话的人都记在了心里,后来就利用职权诬陷那些不与他同流合污的大臣,将他们一一杀害。剩下的大臣都十分害怕赵高,不敢不听他的话了。

朱元璋为一字斩知州
(不要因为面子而知错不改)

洪武年间,有个叫卢熊的读书人,人品文品都很好,被吏部推荐到朝廷做官。朱元璋就批准委任他到山东兖州当知州。

卢熊走马上任,他到兖州后首先要启用官印,发布文告。当他把皇帝授给他的官印取出一看傻了眼,原来,朱元璋笔下的诏书是授卢熊为山东衮州知州,这官印是根据皇帝的诏书刻制的,这兖州自然变成衮州了。可是山东历来只有兖州而没有衮州。

卢熊当时要是将错就错,也就没事了。可是卢熊是个搞学问的,办事就是认真,他认为兖州就是兖州,怎么能改成衮州呢?于是他就向皇上写了一份奏章,要求皇上更正,把官印重新刻制过来。

朱元璋一见奏章,脸上红一阵白一阵,他的确是写错了,他是亲自打天下的人,对全国地理州名县名还是比较熟悉的,他应知道兖州不是衮州,这衮字的读音是“滚”,而不是“演”。但是,要皇帝认错不是那么容易的事,朱元璋出身卑贱,自尊心忒强,他的泼皮脾气上来了,就大骂道:“卢熊这厮好大胆,竟然在朕头上咬文嚼字,朕还不知道山东有个兖州,朕授他衮州知州就是衮州知州,这兖和衮就是同一个字,就是因为文人多事写法不同,这卢熊竟敢将它念成‘滚’州,这不是要朕滚蛋吗?混账东西,刑部尚书听旨,即将卢熊斩首。”可怜卢熊为了一个字,竟然送了一条命。

爱老师但不盲从
(面对师长也要坚持真理)

l738年,27岁的罗蒙诺索夫正在德国马尔堡大学学习。有一天,该校校刊《德国科学》杂志发表的一篇论文中,点名批评了当时欧洲大名鼎鼎的沃尔夫教授。而更为令人惊异的是那篇论文的作者竟是沃尔夫的得意门生——罗蒙诺索夫。因此,这件事立刻掀起一场轩然大波。

罗蒙诺索夫成了众矢之的。有人咬牙切齿地骂他是忘恩负义的小人,有人毫无顾忌地指责他是不知天高地厚的狂妄分子,还有人冷嘲热讽地说他是踩着老师的肩膀往上爬……在这些唇枪舌剑面前,罗蒙诺索夫既没有畏缩,也没有以牙还牙,而是以非常耐心诚恳的态度向大家解释。他认为在科学的大道上,必须有自己的独到见解,勇于走自己的路,才会成为一个有出息的学生。作为学生,毫无疑问,应当认真、虚心地向老师学习,但对于老师那些不正确的东西,绝不能盲从。他由衷地说:“我爱老师,但我更爱真理。”

2微米的误差
(小错成大谬)

1990年4月25日,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把耗资巨大、世人瞩目的哈勃空间望远镜(HST)送入太空,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揭开了新的一页。它以当代美国天文学家哈勃的名字命名,从1979年蓝图设计到1990年投入观测,历时10余年,耗资15亿美元。若按重量计算,平均每克造价接近130美元,远比纯金更贵。天文学家期望着凭借哈勃望远镜那锐利无比的“神眼”,去洞察宇宙深层的奥秘,开辟天文观测的黄金时代。

但是上天之后,人们却发现其成像质量与预期效果存在很大差距。按设计能力,在可见光波段,被观测的点源60%以上星光应能聚落在0.1角秒的小圆域内,而实际结果只有15%的光线落入其中。研究发现望远镜的主镜边缘处比设计尺寸多磨去了2微米(约有头发丝的百分之一细),这个人为差错降低了观测图像的分辨率,观测距离降低了近100亿光年,捕捉遥远天体信息的能力降低了将近20倍。受其影响,许多原定的重要观测也将无法进行。

为了修正这个误差,1993年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带领专业人员,对哈勃进行了第一次“会诊”,增加了一个校正镜,矫正偏差,相当于戴眼镜,同时加装了一些新的设备,总共花费了7亿美元。维修后,哈勃的性能大大加强,照片也更加清晰,但是由于主镜无法更换,哈勃的眼病始终无法根除。

邓小平一丝不苟
(小错也要改正)

1983年6月,全国正在学习、宣传朱伯儒的事迹。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同志特地为学习朱伯儒题了词:“向朱伯儒同志学习,做一个名符其实的共产党员。” 当时,邓小平同志嘱咐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不要急于发表,应先请语言学家看看,有没有用字不准确的地方。办公室的同志找到语言学家王力先生。王老接过写在宣纸上的题词,戴上眼镜,看过后说:“写得好。不过‘符合’的‘符’字目前已不再使用,如果这样使用显得不大规范,最好改成‘副’字。”邓小平同志得知此事后很高兴,马上提笔说:“再重写一张,用字不规范,这样不好。”邓小平同志又铺开宣纸,一笔一画写了起来,字迹苍劲有力:“向朱伯儒同志学习,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。”

不了了之的“川气出川”工程
(信息错误将造成巨大损失)

20世纪70年代中期,有一个鼓舞全国人民的“川气出川”工程计划,按此计划经过5年努力,在1980年四川将实现年产天然气300亿立方米,中国的能源结构将发生巨大变化,中国的经济发展将实现大步前进。

国家确定的预算是40多亿元,铺设一条长2940公里、直径一米的天然气管道,沿长江而下,穿巴蜀,过鄂中,经江苏直抵上海。为此将耗钢材150万吨、水泥12万吨及数千个大型机电设备。1975年工程全面展开,为了修建从重庆到上海的专用公路,动用全国150多个单位,900多个工厂,在沙市和资阳工地投资1.2亿元建设专门生产大口径的钢管厂。

但是到了1980年,这项显赫一时的工程却无声无息不了了之了。管道铺设还没有出川,化工厂还正在建设之中,就发现这个决策是完全错误的。工厂停产,4亿多元的物资压在库里,而此项工程已耗资3.7亿元。由于改变经济格局而造成的损失则更大,四川工业也由此遭受严重损失。

四川天然气储量本来不多,由于地质结构复杂,对川气的勘探也较为困难,1973年时掌握的可采储量并不多。但是,有关部门的主要领导人提出,我国在“四五”计划期间要改变能源构成比例,四川应找天然气,搞到年产300亿~500亿立方米。在权势的一再高压下,四川石油管理局的技术人员只能万般无奈地把可采储量1千亿立方米算成1万亿、10万亿两个神仙数字。正是由于决策者掌握的信息不准确和草率决策,才给国家建设资金造成如此巨大的损失。

应听乌龟的意见
(不要自以为是)

格洛丽亚·斯坦姆,是女权主义运动的一位领导者兼作家。学生时代,在一次地理考察中,她上了人生中重要的一课。在史密斯大学演讲时,斯坦姆和听众分享了这次经历:“在考察中,在蜿蜒的康涅狄格河畔,我发现了一只巨大的乌龟,它趴在一段路的护堤上。它显然是从河里爬出来的,经过一段土路才到了现在这个地方。它还在继续前进,随时有被汽车压死的危险。”
“同是地球上的生物,我觉得帮助它是责无旁贷的。于是我走上前,连拉带拽,最后总算把这只大乌龟从路障上带回岸边。这期间,它不断愤怒地想咬我一口。”“当我正要把乌龟推回河里时,地理学教授走了过来,并对我说:‘你知道,为了在路边的泥里产卵,那只乌龟可能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才爬上公路,结果你要把它推回河里!’”“哎,我当时懊恼极了。不过,在后来的岁月里,我发现那次经历是我人生中生动的一课。它时刻提醒我不要犯主观臆断的错误。不管你是激进的还是保守的,在做事关‘乌龟’的决断时,都不要忘记先听听乌龟自己的意见。”

错评咏花诗
(经验也有错误的时候)

唐朝元和十二年春末,白居易与朋友结伴游江西庐山,写了一首《大林寺桃花》:人间四月芳菲尽,山寺桃花始盛开。长恨春归无觅处,不知转入此中来!

有一天,宋代的沈括读了这首诗,讥讽道:“既然‘四月芳菲尽’了,怎么会‘桃花始盛开’呢?大诗人也写出这样自相矛盾的句子,可谓‘智者千虑,必有一失’呀!”想不到有一年春夏之交的季节,他到一座山上考察,见到了白居易诗中的奇景:四月天气,山下众花凋谢,山顶上却是桃花红艳。猛然想白居易的诗来,才领悟到自己错怪了大诗人,也从中发现了高度对季节的影响:由于山上气温低,春季到来要晚于山下。后来,他又找来白居易的诗读,发现前面有一篇序,序中写道:“(大林寺)山高地深,时节绝晚,于时夏月,如正二月天,梨桃始华(花),涧草犹短。人物风候,与平地聚落不同。”沈括感慨道:“都怪我读书不细,经验太少啊!”
同样的错误也发生在苏东坡身上。有一天,苏东坡去拜访宰相王安石,碰巧不在家,他的书房案上有一首咏菊的诗,没有写完,只有两句: 西风昨夜过园林, 吹落黄花满地金。

苏东坡心想:堂堂宰相,怎么会做出这样的诗?“西风”是秋风,“黄花”是菊花,而菊花敢于和秋霜鏖战,是能耐寒的,说西风“吹落黄花”就已不对了,而且还吹得“满地金”,落了一地,岂不大错特错?于是,他提笔续了两句: “秋英不比春花落, 说与诗人仔细吟。”后来,苏东坡被贬到黄州,重九时节的一天,大风过后,苏东坡邀请好友到后园赏菊,只见菊花纷纷落英,满地铺金。这时,他猛然想起一年前给王安石续诗的事情,不禁目瞪口呆,悔悟到是自己错了。

 


 意林故事

一个人就够了

1930年,德国出版了一本批判相对论的书,书名叫做《一百位教授出面证明爱因斯坦错了》。

爱因斯坦闻讯后,仅仅耸耸肩道:“100位?干吗要这么些人?只要能证明我真的错了,哪怕是一个人出面也足够了。”

真理住在谬误的隔壁

“砰!砰!砰!”一个匆匆而过的路人急切地敲打着一扇神秘的门。 不久,门开了。“你找谁?”门里的人问。“我找真理。”路人答。“你找错了,我是谬误。”门里的人砰地一声把门关上了。

路人只好继续寻找。他趟过了很多条河流,翻过了很多座高山,风餐露宿,历尽艰难,可就是迟迟找不到真理。后来,他想,既然真理和谬误是一对冤家,那说不定谬误知道真理在哪儿。于是他重新找到了谬误,谬误却说:“我也正要找它呢。”说毕又关上了门。

路人不死心,继续寻找真理,他再一次翻山涉水,再一次风餐露宿,依然找不到真理。于是,路人又敲开了谬误的门,可谬误却留给他一副冰冷的面孔。

就在路人近乎绝望地在谬误门口徘徊的时候,不断的敲门声叫醒了谬误的邻居,随着吱呀一声轻响,路人回头一看,天哪,这不正是真理吗?

真理就住在谬误的隔壁。

此亦一是非,彼亦一是非

有位画家画了一幅画,他把画立在街头,请来往行人在认为不足的地方做标记,一天下来,整幅画上做满了标记。画家感到很沮丧。第二天,他画了一幅相同的画,请行人在认为成功的地方做标记。一天下来,画上依然做满了记号。画家恍然大悟。

为正确辩护

语文老师写了一个长而复杂的句子,说让大家看看其中是否有错误,这节课主要是发现一种错误。

甲说:“这句话开头就不行……”

乙说:“这句话中间有些奇怪……”

丙说:“这根本就不像一个句子……”

大家争执不下,句中的每一处都有同学说它错误。老师眉头紧皱。

一个同学忽然站起来说:“这是一个好句子。”全班学生呆了一下,继而大笑:“老师不是说发现错误吗?”

老师展开眉头,站起来大声说:“他答的对,你们问的也对,这节课找到的错误便是:你们中间有许多人不敢承认正确,不敢为正确辩护。”

这确实是一节好课,我们许多人都应该上一上。

用心灵来辨别是非

一位名叫阳明的先生跟一位叫杨茂的聋哑人用手比划谈话。阳明先生首先问:“你的耳朵能听到是非吗?”

答:“不能,因为我是个聋子。”

又问:“你的嘴巴能够讲是非吗?”

答:“不能,因为我是个哑巴。”

再问:“你的心能知道是非吗?”

但见杨茂高兴得不得了,指天画地回答:“能、能、能!”

于是阳明先生感叹:“一个人耳不能听是非,省心;口不能说是非,省气;只要心知道是非,就够了。”

谎言的悖论

公司里新招了一批职员,老板抽时间与大家见个面。

“黄烨(huá)。”

全场一片静寂,没有人应答。

老板又念了一遍。

一个员工站起来,怯生生地说:“我叫黄烨(yè),不叫黄烨(huá)。”

人群中发出一阵低低的笑声。

老板的脸色有些不自然。

“报告经理,我是打字员,是我把字打错了。”一个精干的小伙子站了起来。

“太马虎了,下次注意。”老板挥挥手,接着念了下去。

没多久,打字员被提升为公关部经理,叫黄烨的那个员工被解雇了。

评判是非要具体

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,与他学生的关于善恶的一段对话——

学生:请问什么是善行?

苏格拉底:盗窃、欺骗、把人当奴隶贩卖,这几种行为是善行还是恶行?

学生:是恶行。

苏格拉底:欺骗敌人是恶行吗?把俘虏来的敌人卖作奴隶是恶行吗?

学生:这是善行。不过,我说的是朋友而不是敌人

苏格拉底:照你说,盗窃对朋友是恶行。但是,如果朋友要自杀,你盗窃了他准备用来自杀的工具,这是恶行吗?

学生:是善行。

苏格拉底:你说对朋友行骗是恶行,可是,在战争中,军队的统帅为了鼓舞士气,对士兵说,援军就要到了。但实际上并无援军,这种欺骗是恶行吗?

学生:这是善行。

其实,苏格拉底想要告诉他的,就是评判是非要具体,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。

 

   应用与创新

清官不必断家务事

有一个广告,一个男的和老婆、老妈一起坐在沙发上看电视,他当然是坐在中间。这时,他打了一个喷嚏——感冒了。然后老婆开始劝他吃西药,老妈则劝他吃中药,一个喊着“西药好”,一个嚷着“中药好”,吵得不可开交。男的两头想讨好,又左右为难,灵机一动——中西结合疗效好!就把事情摆平了。且不管它广告的是药,也不管它中西是否能结合,这个故事本身其实说明了一个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个矛盾——清官难断家务事!

清官当然是断案高手了,是非黑白对错,他都能分得一清二楚,那为什么家务事就断不了呢?因为世界上有很多事是没有对错,或者说根本分不清对错的,家务事就是其中之一。公说公有理,婆说婆有理,你没有亲眼看见,当然分不清谁对谁错了,就算你是当事人,也不一定能判断,因为谁都有原因,谁都有理由。碰到这种事情怎么办?最明智的办法就是不断,或者糊弄过去。因为家务事左右不过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,无关大碍,不必追究事情的来龙去脉,不必严格分清对错,只要想办法让当事人撇开,忘了过去,让他们都各自心安就行了,就像广告中的男主人公一样。所以,世界上有些事情不需分对错,清官也不必断家务事。

和真理永远差一步

不知道谁说的,说是我们这个世界这个社会,从来就没有得到过真正的真理,真理永远是达不到的,我们一直在追求,一步步地向它逼近,但是总是和真理差了一步。我很赞同这种说法。
虽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,对和错都是一目了然,清楚明白的,可是很多时候,对和错并不是那么截然分开的。而且往往是随着时代的变迁,对和错也在不断地更迭交替,曾经认为对的证明错了,而这个错误经过一段时间又被证明是正确的。比如托勒密说地球是宇宙的中心,哥白尼证明这种说法错了,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,当时人们是多么雀跃。但现在我们都知道,太阳也不是宇宙的中心,宇宙是否有中心还是一个谜呢。

让我们回顾一下近几个世纪以来,很多著名的人物所议论的话:“电话的缺点太多了,不能认真地把它当作一种交流工具对待。这种设备,从根本上说,对我们毫无价值。”——美国西部联合电报公司备忘录,1876

“比空气还重的飞行机器是不可能出现的。”——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凯文勋爵,1895

“哪一个家伙愿意听到演员出声?”——哈里·华纳兄弟影片公司,1927

“没有理由相信,哪个人会把计算机放在他们的家里。”——肯·奥尔森,DEC创始人兼总裁、董事长,1977

时光流逝,所有的不可能都已经成为现实。所有的错误都被证明正确,那我们现在认为不可能的事情是不是也会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呢?我们所认为正确的事情,会不会被认为是错误呢?不得而知。佛曰:是即不是,不是即是。我们只能学会对任何事情都不妄下断言。